商鞅,生于战国时期,是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,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、改革家、军事家和思想家。他在辅佐秦孝公推行改革过程中,帮助秦国迅速崛起,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。商鞅因此被授封“商君”,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。然而,秦孝公去世配资论坛门户后,继位的嬴驷(即秦惠文王)对商鞅心生忌惮,最终将其致死,并将商鞅全家残忍地处决。商鞅之死,不仅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配资论坛门户,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,便是他与秦惠文王的父亲秦孝公之间那种深厚的政治合作,激起了嬴驷心中的不满与复仇欲望。从商鞅的命运可见,秦惠文王的政治眼光和胸怀远不如秦孝公的远见与伟大。
商鞅原名公孙鞅,出身于卫国的一个旁支家族,且自幼便对法家思想情有独钟,精研刑法与名分。卫国当时势弱,国力衰败,公孙鞅深知仅凭家族背景难以有所作为,便决定投身于其他更为强盛的国家,期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。经过一番辗转,他最终来到了魏国,在魏国国君魏惠王身边担任中庶子一职。在魏国公叔痤的提携下,公孙鞅展现了出色的才华。然而,公叔痤因年事已高、且心怀嫉妒,从未将公孙鞅推荐给魏惠王。直至公叔痤病重,深感时日无多,才迫于内心的责任,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。可是,魏惠王听后却未立即表示赞同,甚至沉默不语。公叔痤见状,建议魏惠王若不重用公孙鞅,应该立即将其除去,以免公孙鞅投奔他国。然而,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因重病神志不清,才有如此言论,于是并未当真。
展开剩余66%公叔痤去世后,公孙鞅得知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,便毅然决定前往秦国。他直接向秦孝公展示了自己的变法计划,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改革富国强兵的远见。秦孝公听后非常欣喜,立即决定与公孙鞅合作,开始推行变法。得到了秦孝公的强力支持后,公孙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,立法、制度、军队等领域一系列政策得到了迅速推行。改革初期,许多百姓对新法产生了强烈反感,纷纷前往国都上诉,抱怨变法带来了过多的束缚。然而,恰在此时,太子嬴驷也因触犯新法遭到追责。面对这种局面,公孙鞅提出,若国家上层贵族不遵守新法,百姓便无法真正服从法律,必须对违法者进行严格惩处。由于太子身份特殊,不宜直接处罚,公孙鞅便对太子的两位老师进行了严厉的惩罚:公子虔被割鼻,公孙贾则被刺字。此举震动了整个秦国,百姓纷纷感到,违抗新法将付出沉重代价,从此对法律产生了深深的敬畏。
在公孙鞅实施改革的十年间,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治安井然,百姓安居乐业,秦国的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。人民不仅有序参与军事,出征打敌,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。那些曾批评新法的人,现在反而纷纷来到国都赞扬改革的成果。对此,公孙鞅愈发坚信自己对国家未来的远见,并开始对那些曾经反对新法的人进行清算,将他们驱逐到边疆,不再容忍任何对变法的质疑。
公元前340年,商鞅再次向秦孝公提出攻打魏国的建议,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,派他率军进攻魏国。公孙鞅巧妙地利用计谋,引诱魏国统帅公子卬落入陷阱,最终以一场大胜迫使魏国向秦国割让大片土地。凭借这一战功,秦孝公大加封赏,将商於之地的15个县赐予商鞅。商鞅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声望,成为了“商君”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在此时悄然降临。
两年后,秦孝公去世,继位的嬴驷即为秦惠文王。在秦孝公的统治下,商鞅与他之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和默契。两人同心协力,推动秦国走向强盛。但秦惠文王不同于父亲,他内心对商鞅积压已久的怨恨,最终化为行动。在秦国已然强大的情况下,秦惠文王认为商鞅的存在已不再对国家有益,反而成为了自己的威胁。于是,他选择了公报私仇,发动对商鞅的打压。商鞅被陷害兵败身亡,并遭受车裂之刑,连同家人也被一同杀害。秦惠文王的复仇行动,表面上虽然报了个人恩怨,但却给秦国的未来带来了长远的影响。由于商鞅的死,秦国实现一统天下的进程至少延迟了50年。这也让秦惠文王的政治眼光与胸怀与其父秦孝公形成了鲜明对比,表明在他眼中,私仇永远大于国家利益,而这恰恰是他远不如秦孝公伟大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